查看原文
其他

珠峰往事丨民间攀登第一人——阎庚华

2017-05-22 小毛驴0024 户外探险outdoor



今天是今年珠峰春天登山季以来好消息最多的日子,早上刚过不久,南坡传来了12名中国队员全部登顶的消息,接着北坡也有11人成功登顶的消息传出,中午的时候,K天王也从珠峰北坡26小时登顶,单人、无氧、无绳索!


民间登山如火如荼,追根溯源,我们来看下民间攀登第一人——阎庚华的故事。


阎庚华,中国大陆第一个以个人方式登顶珠峰的人。

也就是所谓中国民间第一人。

人们习惯于以此区别于国家体育经费和编制下的登山行为。


他是普通的哈尔滨人,瘦而精干,并非职业运动员出身,但于户外运动、极限运动颇为热衷。

从1983年起,他一直就在从事业余极限运动。

甚至在1986年,他一路从山海关跑到嘉峪关,在那个年代,中国倒也有不少这样的人物,但出现在中国似乎显得很奇怪,而不象阿甘式的人物出现在美国。我们的社会、文化氛围在许多方面和美国不同。

Everest by moonlight from Gorak Shep, Andrew

当登山知识的视野逐渐打开,他发现了雪山如此致命的诱惑,1990年代后期,阎庚华把注意力转向登山运动,在珠穆朗玛峰壮丽宏伟的诱惑之下,他决定要做只身攀登珠峰的第一中国人——这些是作为典型中国媒体的报道说法,其实于他自己:或许热爱雪山的愿望是第一的。但他没有多少钱,他需要赞助经费。

在1990年代,有不少类似的人。余纯顺,现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了,是属于其中比较成功的一个:因为能写,把自己的经历和个人感受写出来,有了名声和资助。还有刘雨田等。

现在他们的技术、体力和经历,在今天的山友、驴友看来,都有点“傻”的感觉,这傻,包含了执着,也包含了他们自己那种流浪汉式的迷茫与寻找,在审美上给人感觉很奇特,甚至显得老“土”,如果比较起现在的往往大学毕业、英语较好、视野较开阔的中国青年攀登者来。他们或许更象“落伍”的户外大哥,在他们的时代,他们是先验、先行者,看起来甚至很“悲壮”......

阎庚华着迷于雪山了。他目标顺应着大视野,觉得这是人生的冲锋,他把目标放在珠峰,而并非是那些低海拔、高技术、有壮丽曲线的横断。珠峰以通俗名声的号召力更多给人以直接、初级的诱惑……

从1999年开始,他第一次尝试着攀登珠峰,但因暴风雪困守在海拔7800米四天后,最后下撤,这次攀登给予了他信心和经验。

而在2000年3月2日,阎庚华再次兴奋地继续奔赴西藏。此年3月中旬,对珠峰充满向往的他,第2次来到珠峰北坡的大本营。阎庚华第一次前往ABC(前进营地)是4月24日,因为也是身体在最初的适应调整,开头几天,高山反应所导致头疼和呕吐,一直困扰着他,于是阎庚华下撤到6000米进行休整。几天后,阎庚华再次回到前进营地进行适应。

北坡abc营地,来源:赵牧

而历史之前的中国人攀登珠峰,基本都是国家编制下的中国登山队、西藏登山队的有专门常年专业训练的人员,攀登有国家经费(当然,西藏登山队的一些人们当时还是非体制内编制,平时并无正式工资)。当时,象这样以个人奋斗去攀登珠峰的方式,在西方社会非常常见,而在中国则是异数。

在5月初,阎庚华第四次前往北坳进行适应性训练及运送登山装备。珠峰东北山脊线路上,海拔7028米处的北坳是个名符其实的大硬雪壁,落差有近600米,作为珠峰北坡攀登第一道难关,这个垂直的冰雪壁上有许多突起与褶皱,攀登者就是利用这些褶皱,迂回着修成的一条路——其实就是用固定路绳。雪山上自然没有平原的人工脚痕路。而这条路平均坡度超过了50度。

而7028米以上是7800米的营地,之后是8300米营地,一般常规都是凌晨从8300米出发冲顶,然后赶回7900米处甚至更低营地。

Photo of NC camp, from Milan1970, summitpost

在今天,尤其2003年之后,对于中国大陆的业余爱好者来讲,只要能有一定经济赞助或个人自费,配合了西藏登山队或其奥索卡学校的登山专业协作/教练,目前走这条线路登顶,都有了颇大的成功率。

而在1998、1999年,当时国外商业运作已成熟,而中国还没有这一概念。最多存在一些极少量的企业乐于提供“赞助”。

阎庚华自己想登顶,他的登山技术、经验等,大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。而这次,不管出于什么目的,他对外界宣称是独自要尝试登顶珠峰,也就是极具英雄象征意义的SOLO,当然,他基本还是一路有夏尔巴的……严格说来,这根本不是solo,算不了个人独登。

在5月7日,阎庚华从前进营地再次向上攀登,在北坳休息。

 第2天,他登到海拔7800米,在此建立中继营地,储存了预备物资。之后的两天,珠峰地区突降大雪,向上攀登的计划不能执行,为了保存体力以及继续适应,他于5月9日下撤到6500米前进营地。

北坡攀登线路  来自:everestbound

由于珠峰海拔高,大多数的攀登者都以从BC-ABC-C1-ABC-C1-C2-ABC-BC的方式反复适应,一是可以把一些装备(提前把高处营地帐篷、雪锥等器材准备好,以及氧气瓶、食品等)提前运送过去,此外,这样可以让身体能调整更适应高海拔。

这也是传统的喜马拉雅山的登山方式的一种:因为之后他可以轻身沿线路攀登,而在这些营地歇息,而人的身体在这种方式下更适应于高海拔山区的状况。

2000年的5月10日,阎庚华撤回大本营进行休整。2000年的登山队伍多,登山者们内部讨论商量后,由几支人多规模大的登山队负责修路,其他队出装备或费用。

经过十几天的连续作战,负责修路的俄罗斯登山队、新西兰的国际队等,成功地打通了前进营地至7790营地的所有通道,这些队伍大都是传统团队方式的攀登方法。而没有修路的登山队,由每名队员要交纳25美元给修路的登山队,同时,各队也一致同意,两支中国登山队以东道主的身份免交修路费。

当然,也有一些特别牛的世界高手的人物,一般是所谓真正阿尔卑斯方式,大都是人数很少的小队伍,而且一般也都不大爬传统的常规线路(东南山脊、东北山脊)。阎庚华不用交费,可以使用别人的修路:就是在一些陡峭路段,已有专门的固定路绳,就象华山、黄山陡山路上的铁链,只是在珠峰上用的是合成材料的绳子而已。

从这个用固定路绳的意义上,登珠峰对于真正高手来说,是比较低级的技术行为,也不是真正的纯粹登山:不是阿尔卑斯登山方式(不使用永久固定器材、辅助人力尤其是夏尔巴等当地向导,轻装和快速……)

在5月10日,从ABC(前进营地)的6500米处出发,经过6个小时的山石土疙瘩路,阎庚华回到了大本营(BC),在ABC以上因为都使用GAS小罐,所以食物自然没有佩带煤气罐的来的舒服,上面的食物多为方便面、西方的方便高能量食品,但味道都不敢恭维。

在大本营,阎庚华胃口大开,一顿饭竟然吃了20个牛肉包子、一碗粥以及一碗面条,和两个荷包蛋,还有很多的牛肉干。这在平原地带是不多见,到了高海拔,也是令人咋舌。

阎的身体素质是很好的,常年长跑训练使他有着可与一般藏族队员、夏尔巴人的体力条件。但我觉得他是那辈人的登山认知和老观念,在当时,这一切又是比较新的,就象1980年代的漂流青年们一样……

北坡8300米营地,冲顶日从这里出发   拍摄/刘政

2000年5月14日起,阎庚华向珠峰又发起了冲击,当5月19日攀登到了最后一个营地——突击营地8300米位置时,天气在5月20日却骤变了,大风夹杂着暴雪,此时,在海拔8300米营地的许多外国登山队都选择纷纷下撤,但在营地中守侯了一天以后,他按捺不住登顶的欲望,于是在5月21日冒着风雪向上攀登。而尼泊尔的登山夏尔巴拉巴次仁也随着他一起向上攀登。

对于登山者来说,耐力是非常重要的,但技术也同样不可缺少。搞长跑出身的阎庚华有着惊人的意志与登山的渴望。但也许正是渴望“害了他”,或许是那背后电视台的拍摄、那看直播的黑龙江人民以及电视台及企业赞助?不管怎样,老阎在5月21号这天失踪了……

事后,拉巴次仁说:“我们与大本营失去联络以后,老阎决定21号上山,21号凌晨我们起床,大约在2点30分出发。那天风非常大,人在山上都站不住。我们在风中前进,大约在11点左右到达了珠峰的峰顶,我拿出摄像机想拍摄,可是天太冷了,大概有零下35度,所有设备都冻住不能动了,老阎带的摄像机也不能动,老阎在峰顶展开了三面旗帜。

有中国国旗和黑龙江电视台台旗,还有一面旗,他还把一个金色的牌子用哈达包好放在了峰顶,还让我拍了许多照片。下来的时候,风特别大,因为背着许多摄像器材,我走得很慢,高山反应,我的眼睛也看不清。

后来,不知道老阎什么时候就不见了,我骑着山脊,下到了8300米,已经是深夜里了,我找了个帐篷,用了别人帐篷里的一罐氧气,睡着了,直到尼玛把我叫醒,我才知道老阎还没有回来。”

作为登山者,老阎看到的是乐观的一面:我可以在暴风雪中成功登顶,并能安全下撤,我做到这些是有可能的。于是,他登顶了,悲剧也发生了。“在阎庚华只身攀登珠峰的过程中,黑龙江电视台一直在跟踪拍摄,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,……弘扬了“挑战自我、跨越极限”的登山精神,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。这次直播开创了中国电视机构在这样的海拔高度现场直播的先河。实现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突破……在这样的海拔高度做现场报道,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没有先例,也实现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突破。” 个人的意志还是被不够理性的媒体给扭曲了……

2000年5月27日,阎庚华遗体被登顶成功的俄罗斯登山队员在海拔8750米左右的第三台阶上部发现。冰雪珠峰的梦想,还是让他没有放弃,他义无返顾地冲了上去。每个人都拥有梦想,但能将理想抑或梦想实践进行到底的人很少,老阎甚至最后以生命为代价实现了他的雪山珠峰的人生梦想,与他自己,这或许也并非糟糕的方式。

回尼泊尔之前,拉巴次仁将一块喜马拉雅山水晶交给老阎的中国同伴,他说:“阎庚华不会死,洁白的雪峰一定会收留他。”

不管怎样,阎庚华开了一个先河:让诸多中国业余登山者知道,登顶珠峰或许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,而之后的连续几年,都有新的中国个人登山者登顶珠峰并且活着下来,象后来的僧人王天汉在2002年成为的第一个登顶珠峰并活着下来的中国民间登山者(他现在还俗了),之后还有。2004年更是达到高潮,在多名藏族队员、夏尔巴协助下,7、8名中国业余登山者登顶珠峰。之后这几年,不断有业余爱好者登 62 25466 62 15792 0 0 4232 0 0:00:06 0:00:03 0:00:03 4231珠穆朗玛峰。

实际上,现在的登山者、媒体,恐怕大多数都已记不得老阎这个人了。

或许,老阎并非因坏天气而去世,也并非因为自己,而是在那个年份,登山者所处的社会氛围还在一种有点盲目、有点狂热的气氛中。搁现在的时代,老阎应该会继续下去,活着进行他新的梦想……这是时代的悲剧。而从生死哲学上来讲,对于老阎自己,或许并非全然悲剧,毕竟他消失在了自己的梦想当中。

那個时代,人们的诉求也简单,梦想也单纯甚至有点偏颇,而追求的方式也简单简陋。不是我们不知道,这世界变化快。如今,甚至在中国,登峰的世态已变得五花八门,但即使在中国,攀登的很多东西还显得很幼稚,无论是技术行为、还是思维驱动,不管怎样,总还算是在进步之中。



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……

▶珠峰进入“登顶期”,南北坡有何差异?

慕士塔格丨8000米前的最后一次拉练

山峰|爬上雀儿山,鞭子打着天!

海拔6000米+ | 四川境内最高的十座山峰,你都认识吗?

贡嘎山早期探险考察史,领略前人的执着与情怀!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